你的位置:彩票集团官网 > 新闻动态 > 中日机械巨头对比: 日本小松年营收304亿美元, 徐工集团多少?

中日机械巨头对比: 日本小松年营收304亿美元, 徐工集团多少?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7:01    点击次数:61

工程机械行业作为现代工业的脊梁,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实力的重要标尺,在这个领域的全球竞技场上,日本小松和中国徐工分别是中日两国的行业代表。

2024年,小松以304亿美元的年营收继续领跑,而徐工则以916.6亿元人民币的营收稳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头把交椅。这两家相隔一海的企业,究竟是如何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成长为行业巨头的?它们的成功之道又有哪些异同?

日本小松

说起小松制作所,很多工程机械爱好者都会肃然起敬,这家成立于1921年的企业,今年已经104岁了,比日本著名的任天堂还要年长40岁,但小松的活力让不少年轻公司都自愧不如。

2024财年,小松销售额同比增长6.2%达到41044亿日元,营业利润增长8.2%至6571亿日元,净利润更是大涨11.7%,这样的增长势头,它是怎么做到的呢?

首先得归功于小松的传统的建筑、矿山机械业务,这部分贡献了公司92%的营收,换句话说,全球每三台矿用自卸车里,就有一台是小松的产品,而其金融业务看似不起眼但利润丰厚,专门为买不起昂贵设备的客户提供贷款服务,这块业务去年也增长了19%。

小松的成功还得益于它的全球化布局,在印度尼西亚,它的挖掘机卖得比本土手机还火,在澳大利亚,矿主们对小松的矿用卡车爱不释手,即便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,小松去年也实现了14.2%的增长。

不过它在欧洲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,德国、英国等市场的销售额下降了1.4%,看来欧洲人对日本机械的热情不如从前了。

早在十年前,它就开始布局智能化施工解决方案,现在全球已经有超过4.6万个工地用上了它的智能系统。

在矿山领域,它的无人驾驶卡车车队已经达到862台,这些钢铁巨兽不需要司机就能24小时不间断工作,效率高得吓人,今年4月,小松还推出了新一代电动挖掘机。

不过日元升值、美国关税政策等因素让小松2025财年的预期不太乐观,预计会出现营收利润双降,但以它过去百年的经历来看,这点风浪恐怕只是小菜一碟,能活过一个世纪的企业,哪个不是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?

说到经历风浪,我们的中国选手徐工集团虽然年轻些,但故事同样精彩。

徐工集团

如果说小松是工程机械界的百年老店,那么成立于1943年的徐工就是后起之秀,虽然这个新秀也已经81岁了,从最初只能生产简单机械的华兴铁工厂,到如今全球工程机械三强,徐工的故事堪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缩影。

2024年,徐工营收微降1.28%至916.6亿元,连续第二年下滑,但其净利润却逆势增长12.2%,达到59.76亿元,现金流更是暴涨60%,这种转变说明徐工正在从大而不强向又大又强蜕变。

徐工的杀手锏之一就是它的全领域的业务布局,从天上飞的起重机,到地上跑的装载机,再到地下钻的掘进机,它几乎包揽了工程机械的所有门类。

这种全产业链优势让它在市场竞争中总能找到突破口,比如去年传统机械销售遇冷时,它的新能源装载机销量直接翻倍,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东方不亮西方亮。

但真正让徐工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国际化战略,去年徐工45.48%的营收来自海外,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很多所谓的跨国巨头,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,徐工设备几乎成了基建工地的标配。

去年徐工还启动了智改数转工程,与IBM、SAP这些科技巨头合作,给自己的铁疙瘩们装上智慧大脑。效果如何?看看它的挖掘机毛利率和净利率双提升就知道了,竞争力直接翻倍。

当然,徐工也面临着挑战,融资租赁回购承诺高达567亿元,存货也高达325亿元,但徐工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,从它大幅提升的现金流就能看出,这个中国巨头正在变得更谨慎、更稳健。

经营之道

虽然隔着东海,但小松和徐工的经营哲学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,但细细品味,又会发现两家企业的管理风格各具特色,一个刚柔并济,一个稳扎稳打。

小松把自己的经营理念浓缩为四个字:品质和信赖,小松的工厂里有个三不原则:不接受缺陷、不制造缺陷、不传递缺陷。这种近乎偏执的质量追求,让它的设备在极端环境下也能可靠工作。

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铜矿,小松的卡车要在海拔3000米、昼夜温差40度的环境中连续工作20年,这种可靠性不是靠运气得来的。

但小松最厉害的是它的隐形创新,它不像某些科技公司那样整天把颠覆挂在嘴边,而是默默地把新技术应用到传统机械中,它的智能施工系统没有炫酷的界面,但能实实在在地帮工地节省15%的成本,这种方式特别对务实型客户的胃口。

徐工的管理风格则更有中国特色,把国企的稳健与民企的灵活完美结合,形成了独特的徐工模式,一方面保持着对研发的高投入,另一方面又极其注重市场反馈,产品迭代速度快得惊人。

去年推出的G系列新一代起重机,从设计到量产只用了一年时间,这种速度在重工行业堪称闪电战。

徐工还有个绝活生态化经营,它不单单卖设备,还提供金融、租赁、售后等全套服务,形成了一个闭环生态,这种一条龙模式,让徐工在发展中国家市场所向披靡。

两家企业都极其重视人才,小松的技能传承制度确保了百年工艺不失传,徐工的金蓝领工程则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工人,小松有全球技能奥林匹克,徐工有吊装大师挑战赛,既提升了员工技能,又增强了品牌影响力。

展望未来,小松和徐工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。小松的新三年计划强调技术创新与经营革新,徐工则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,加快智能化转型,这两家东方巨头都已经为下一轮竞争做好了准备。

制造业没有捷径可走,唯有脚踏实地、持之以恒,

未来随着智能化、绿色化浪潮的推进,工程机械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。小松的无人矿山和徐工的智能工厂,正在描绘着行业的新图景,我们不必急于判断谁会更胜一筹,而应该为有这样两家不断突破自我的企业感到庆幸,它们的竞争,最终推动的是整个行业进步。

主要信源

小松:2024财年销售额同比增长6.2%,中国市场增14.2%——互联网2025-05-09

徐工机械诠释高质量发展新范式——央广网2025-04-29 14:03

徐工机械2024年财报:净利润增长12.2%,但营收微降1.28%——金融界2025-05-04 13:46



Powered by 彩票集团官网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